掘金首都行政副中心——大都市圈系列之二
结论或者投资建议:
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驱动与政策催化剂。2015年11月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表示已提交在通州建设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初步方案。随后在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高水平建设北京市行政副中心”;5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党中央、国务院明确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6月13日北京市委颁布详细的北京副中心城市建设纲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尝试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建设北京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
通州市行政副中心新定位是建设市行政副中心,基本出发点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最终目标是落实好首都城市功能疏解。通州区结合自身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国家以及北京市发展布局确定其发展定位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国际商务新中心、文化发展创新区、和谐宜居示范区。
通州区建设北京行政副中心带来的投资机会主要有: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带来的投资机会:一是完善通州区高速公路路网,2020年提升城市路网密度至9公里/平方公里;二是强化通州区与中心城区联系,形成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联络;三是建设枢纽型交通体系,构建与周边区域形成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生态建设带来投资机会:通州区将打造和谐宜居示范区,提升森林覆盖率、实现污水零排放、大力治理PM2.5、构建清洁能源体系,预计会带来林业、新能源产业、环境监测产业、水污染治理产业等相关投资机会。教育、医疗转移方面: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带来与之相适应公共服务的需求,优质名校的引入、与中心城区合作打造名校,对当地教育资源的发展是极大的催化剂;医疗方面通州承接市级优质资源,提出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6张的目标,提升了对医疗软硬件的需求。政府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建设专科医院,带来了民营专科医院的投资机会;此外,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方面,还存在着医疗卫生信息化产业链的相应的投资机会。“文化+”产业建设带来投资机会:以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和北运河生态文化发展带为支撑,南北联动,水系串联,集聚和提升高端文化要素,带来旅游文化产业链等投资机会。
目 录
1 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的政策驱动与顶层设计
2 通州区功能定位及发展途径
2.1通州区的功能定位
2.2通州区的发展思路
2.3通州区的发展布局及目标
3 行政副中心建设带来的投资机会
3.1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带来的投资机会
3.2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投资机会
3.3教育、医疗转移带来投资机会
3.4“文化+”产业建设带来投资机会
正文:
1 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的政策驱动与顶层设计
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北京市行政副中心”,5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6月13日北京市委颁布详细的北京副中心城市建设纲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尝试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调整北京空间格局、缓解北京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需要,也是探索人口经济过度密集地区空间拓展模式先试先行的重要尝试。
按照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重点是疏解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机构,有序推动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向行政副中心转移,2017年底前启动搬迁,预期将带动约40万人疏解至通州。
通州市“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强调,“十三五”时期是建设市行政副中心的关键时期,通州市发展定位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北京市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中发挥新作用、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2 通州区功能定位及发展途径
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北京市进入到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新阶段。北京市行政副中心新定位赋予通州发展新使命,副中心城区建设对于通州区来说是重要战略性机遇。通州建设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基本出发点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因而首先应该落实好通州城市战略定位。这就要求市行政副中心不仅要承接市属行政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还要将行政职能与其他城市职能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还要疏解自身非首都功能。
通州劳动人口丰富,人口结构合理。2015年通州区常住人口约为135.6万人,其中0-14岁少年儿童占比约为9.7%,15-64岁劳动人口占比8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8.3%;通州区劳动人口占人口总和的比重与北京市劳动人口占比较为接近,远高于全国72%的平均水平,相应的通州的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占比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9、2.3个百分点,通州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市场空间和容量较大。
通州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北京和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通州区人均GDP为4.05万元,低于全国人均GDP为4.66万元,显示通州区整体经济实力还不高。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通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76万元高于全国2.88万元,低于北京4.85万元;而通州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万元,高于北京1.89万元和全国1.05万元的平均水平。
通州产业结构偏向于工业。《北京市通州区统计年鉴(2015)》数据显示,2014年通州区三产业结构占比为4:50.4:45.6,与北京产业结构相比,通州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比过高,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弱。与此同时,通州第二产业中高精尖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中高端服务业增长较慢。
通州承担北京市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通州与市行政副中心要求相比,其总体经济实力还不强,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由于承接副中心城市而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压力;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新增土地供应中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占比较高。通州市公共服务和道路交通用地较为紧张,基础设施运转负荷较大,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衔接方面还不够紧密,水资源较为短缺,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2.1通州区的功能定位
通州区结合自身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国家以及北京市发展布局按照以人为本、国际视野、突出优势的原则,确定其发展定位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国际商务新中心、文化发展创新区、和谐宜居示范区。
北京市行政副中心。以行政办公区建设为核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承接好北京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服务机构疏解,创造国际一流的高效政务环境。
国际商务新中心。利用市行政副中心的综合优势,以商务服务业、总部经济和科技服务业为依托,强化配套措施平衡,将通州打造成高端要素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国际商务新中心。
文化发展创新区。串联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和运河沿线各节点特色城镇,挖掘文化资源价值,使通州成为体现国际水准、中国特色、通州韵味的文化展示平台,打造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发展创新区。
和谐宜居示范区。按照交通便捷、生态良好、功能完备、职住合一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示范区。
2.2通州区的发展思路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及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中心城区的溢出效应会逐步显现。结合通州市的功能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目标,吸引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高端要素,有序退出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走质量发展之路。
立足建设高品质的市行政副中心,分区域差异化推进城市化。以重点功能区建设为带动,提升城市交通、生态和产业品质,优化产业布局和城市空间形态。
以“文化+”模式构建优势互补、链式延伸的大文化产业,推进服务业发展,建设成为服务经济的新引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加强协同联动发展,发挥截留作用,形成对中心城区的反磁力。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统筹,推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各领域的有效对接。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加强通州与京津冀地区的合作共建与联动发展,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2.3通州区的发展布局及目标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结合市行政副中心建设的新形势,通州按照“北优南拓、区域联动、组团发展、一河串联、多点支撑”的思路,将建成“一城、一河、两组团”的空间布局。
一城:即通州新城155平方公里,是市行政副中心的城市部分,包括商务中心区、政务新区和文化旅游区。“政务新区”将以行政办公区为主,同时强化办公及配套功能,发展会议、展览、金融服务等紧密型职能。通州区还提出,该区域将重点吸引为行政办公服务的政府“智库”型机构以及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商务中心区重点吸纳中心城区疏解的总部型企业;文化旅游区则以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为核心。
一河:即北运河,以大运河申遗成功为契机,发挥运河历史文脉、生态水脉、经济动脉的作用和串联京津冀发展的联动作用,打造北运河生态文化发展带,唱响运河文明。沿运河优先布局一批文化精品项目,集中布局行政功能,突出生态效应,促进浓郁的运河文化元素、优美的水系景观与高端国际城市形态的完美融合。发挥北运河纽带作用,推动运河旅游性通航,以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项目为带动,串联宋庄文化艺术小镇、张家湾古镇、漷县古镇和西集生态休闲小镇等若干城市节点,拉伸文化产业链条。
在台湖-马驹桥、于家务-永乐店两个组团版块中,前者的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作为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的重点承载区;后者将作为与武清、廊坊共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
通州区提出,到2017年行政办公区初具规模,对中心城区的功能承接取得明显成效,水绿交融的生态环境基本建成,现代城市治理格局初步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3 行政副中心建设带来的投资机会
结合疏散非首都功能,在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内,通州区的发展机会主要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相关的交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大气水资源治理、医疗、养老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将面临新的投资机会。
3.1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带来的投资机会
按照通州市的发展规划,通州将推进统筹开放的交通网络建设,形成承载辐射功能突出的综合交通系统,形成承载城市运行的基础设施体系。十三五期间提升城市路网密度,建设枢纽型交通体系,与周边区域形成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
当前通州区公路路网总里程达到2484公里,城市路网密度达到3.54公里/平方公里;通州区为建成行政办公区,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路网密度至9公里/平方公里,按照通州城市路网密度提升倍数粗略估算,预期会带来4000公里左右的公路路网里程建设的投资机会。
强化通州区与中心城区的便捷交通联系,在连接的重大项目中,将新增一条快速通道,建设地点为东六环—东二环,建设规模和内容尚未确定。同时通州区去往中心城区的快速通道还将包含一条潞苑北大街的提级。
此外自五环至通州建设的广渠路二期、自四环路至通州外环的观音堂路、京哈高速五环至六环段的改造、自焦化厂至北京环球主题公园的7号线东延,将作为另外4条“十三五”期间、连接北京行政副中心和中心城区交通的重大项目。
建设枢纽型交通体系,尤其是与周边区域的交通建设。加强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新北京东站等重大项目周边的交通组织。强化城乡之间、功能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推进漷于路、漷台路、九德路二期、张凤路南延、新堤路等项目建设,强化城区与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结合通马路改造,强化城区与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的一体化发展。
通州大规模建设与中心城区的便捷交通联系,同时打造内部高效的路网体系,形成承载辐射功能突出的综合交通系统,在当前国家大力开展“PPP”项目的背景下,预计基建项目会通过PPP项目促进通州交通体系的投资建设。
3.2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投资机会
雾霾等环境问题一直困扰着首都,通州建设北京副中心需要做好生态治理。在建设和谐宜居示范区的目标下,生态建设对于通州副中心城市建设来说尤为重要。2016年通州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是: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公共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大气污染物排放、PM2.5年均浓度降低均达到市级要求。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根据通州区“十二五”期间的完成情况,当前通州区森林覆盖率为27.3%,低于目标5.7个百分点,以通州全区907平方公里的面积大致估算,“十三五”建设北京副中心期间,通州区需新增52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积。同时当前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与目标18平方米也不足3平方米/人;以“十三五”常住人口调控的“天花板”160万来计算,需新增绿地面积4.8平方公里绿地面积。2012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确定的每亩造林成本为3万元,据此估计仅通州就存在20亿左右的林业投资机会。
通州园林绿化建设总体布局为“一区、一城、三环、三网、四片、五镇、多园”。“一区”是市行政办公区;“一城”是规划155平方公里城区;“三环”是环行政办公区森林景观带、环新城生态景观带、环区界生态过渡带;“三网”指滨水绿化景观网、交通廊道绿化网、健康休闲绿道网;“四片”是商务中心区、文化旅游区、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五镇”是漷县镇、永乐店镇、台湖镇、西集镇、于家务乡等乡镇;“多园”是城市公园、城市外围森林湿地公园及镇村主题公园构成的城乡公园体系。
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以治理PM2.5、消除雾霾为重点,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能源使用方面,将逐渐构建以电和天然气为主、地热能和太阳能灯为辅的清洁能源体系,100%使用清洁能源。在农村地区全面实施煤改电、煤改清洁能源工程,逐步完成全区燃煤锅炉、茶炉、大灶等清理,实现全区无煤化。同时坚持产业高端化战略,实施更严格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全面完成工业污染企业淘汰退出和所有工业大院整治。此外重点污染源监测、治理,严格控制道路扬尘污染、机动车污染等方面将有较大的市场机会。
生态修复方面,一是修复水域生态基础,形成在循环中改善、在改善中循环,动静相宜的水系景观,为全区提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二是全面开展河道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至100%,实现污水零排放,逐步提升地表水水质达到IV类。
根据以上分析,通州在建设北京副中心,打造和谐宜居示范区时,需提升森林覆盖率、实现污水零排放、大力治理PM2.5构建清洁能源体系,预计会带来林业、新能源产业、环境监测产业、水污染治理产业等的投资机会。
3.3教育、医疗转移带来投资机会
通州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将推动教育、医疗产业的发展。通州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将紧紧与市行政副中心相适应,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区等项目;落实市行政副中心教育发展专项计划,引进优质名校,与北京市教委、中心城区合作建设4所优质学校。完成北京二中、北京五中、景山学校、人大附中、人大附小等通州校区的建设;全区按示范高中标准建设的学校达到8-10所。打造本地名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5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所)32所。按照国际化城市标准,新建一园(国际教育园区)一校(国际学校),提升国际教育水平。
通州区将承接市级优质资源,推进区域医疗卫生软硬件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打造与市行政副中心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通州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构建“243”格局。整建制引进2所三甲医院,全面完成4个区域医疗中心和3所专科医院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功能的覆盖率,重点推进梨园镇、永顺镇等6所乡镇卫生院的新建或扩建工程。通州区政府提出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紧缺适用、优质高端的专科医院,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服务患者为目的,探索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建立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医联体。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智慧医疗、数字卫生。构建完成以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卫生信息、精神卫生和卫生应急为核心,以区域医疗中心、二级医院、村(社区)医务站(室)为骨架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保障水平。
通州建设行政副中心带动中心城区大量人员流入,将推动对当地公共服务的需求,尤其会促使教育、医疗的蓬勃发展。优质名校的引入、与中心城区合作打造名校,对当地教育资源是极大的催化,对包含当地教育概念的公司或是一剂“强心剂“。而在医疗方面,承接市级优质资源,提出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6张的目标,对于当地医疗硬件提供厂商同样是极大的利好。政府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建设专科医院,存在民营专科医院的投资机会;此外,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还存在着医疗卫生信息化产业链的相应的投资机会。
3.4“文化+”产业建设带来投资机会
构建“文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和北运河生态文化发展带为支撑,构建南北联动,水系串联的格局,集聚和提升高端文化要素,发展文化产业。
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建成开放,带动相应旅游文化产业链的投资。依靠北京环球主题公园项目价值,引入国际化、高品质的电影产业元素,举办高端电影品牌活动。以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区的平台作用。围绕北京环球主题公园项目,吸引上下游产业在通州集聚,实现一个项目形成一个产业链,带动一个区域发展的目标。在张家湾镇、梨园镇、台湖镇等周边地区拓展表演艺术、主题文化设计、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业。推进旅游信息服务、设施维护等配套产业发展,在区内形成文化休闲旅游上下游产业链条。
利用运河文明和环球产业链以及运河沿线各城镇特色的优势,沿河张家湾古镇、漷县古镇、西集生态小镇等特色文化载体将可能迎来发展机遇。运河旅游性通航,加快集运河观光、休闲及体验于一体的滨水民俗风情廊道建设也会迎来投资高峰期。特色博物馆、文化馆、城市沙滩建设,丰富运河沿线的特色旅游也有较大发展空间。
以环球主题公园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园区和配套区域建设将推动建筑业发展。副中心城市人口的进入,将推动当地餐饮住宿、旅游产业;建设期间的物资运输以及建成后的巨大客流,带动运输产业的发展;此外,当地的地产也会因北京副中心城区建设,而获得相应的价值重估,给房地产市场带来利好。